数字审计提质又增效
发布时间:2023-12-07
分享到:

  47万余张发票、24万余张凭证,完成全部的审阅,需要多长时间?二公院审计团队给出了答案——两天!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今年以来,二公院审计团队积极推进数字审计转型,首次完全运用非现场、数字化在线审计模式,由审计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协同合作,对二公院所属全部单位和部门2021年以来的差旅费及报销发票合规性进行了审计,从近50万张发票信息中快速精准锁定40多项不合规情形,极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随着企业业务发展和规模扩大以及审计覆盖面和工作范围的拓宽,传统审计模式弊端显现,繁重的审计任务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提高审计效率、加快审计项目周转同样也是摆在二公院审计人员面前的现实难题。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财务云业财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审计对象的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内部审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今年6月,中交集团审计组进驻二公院开展专项审计,审计过程中运用的数字审计技术,极大提升了审计效率。其示范效应对二公院触动很大,也为二公院开展审计数字化转型打开了新思路。二公院总会计师赵明明表示:“在央国企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数字审计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要紧跟中交集团数字化审计建设步伐,千方百计推动数字审计在二公院落实落地。”
  二公院审计部门第一时间联合信息技术人员对中交集团统建系统和二公院自建业务系统进行调研,结合审计需求,探求大数据审计与常规审计项目融合的可行性。对于财务专业出身的二公院审计人员来讲,面对海量的审计数据,“想用不会用”是摆在眼前的头号难题。根据审计制度和流程,技术人员李洋通过对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合并、去重、异常值剔除等加工整合,充分挖掘既有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形成了以“票据信息+业务单据信息+财务凭证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底稿。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基于专业知识和经验,引入违规、超标支出等全量分析建模思维,精准锁定问题数据,初步建立了“大数据+审计业务”双轮驱动工作模式,实现了从抽样审计到全量审计的转变,突破了传统审计模式低效、滞后弊端,极大提高了审计效率,较好实现了审计全覆盖。
  尝到了“数字审计”的甜头,二公院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向督促整改,对合格供方库内的2000多家企业进行全面清理,将存在关联关系的近百家企业移至供方黑名单,并将风险控制预警机制内嵌至费用报销、分包方入库业务端,充分发挥了审计“治已病、防未病”功能。
  在巧用大数据、提高海量数据挖掘能力的同时,二公院审计人员还聚焦数据赋能,坚持数据先行,不断提升数据分析能力,通过编制审前数据采集模板、疑点数据分析,做到问题风险“心中有数”,逐步实现数据分析与现场审计联动,单个项目现场审计时间由以往的三周缩短至一周。截至目前,二公院已完成各类审计项目28个,审计项目完成数量创历史新高。

  • 责编:
  • 来源:二公院